【世界播资讯】记者走基层:3个村子看振兴

2023-02-09 09:03:04     来源:金台资讯

新春伊始,开局争先。春节前后,我们走进四川省3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一窥四川乡村振兴新样貌。


(资料图)

引人才  大专家成为“新村民”

春节前,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高山村忙着准备一台小型晚会。

“既为了迎接新年,也为分享丰收的喜悦。”高山村党委书记颜泽菊是一位重庆妹子,多年前选择扎根温江,带领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一步步成为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高山村产业单一,2018年我们去拜访了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周伦理院长,请他支招。”颜泽菊说,高山村距离川农大车程10分钟,“怎么把高校的专家请到村里?当时有一个‘畅想’:让专家到田里带着村民一起干。”

高山村与川农大共建的川农牛科创农庄。人民网 朱虹摄

有了这个“畅想”,加上颜泽菊多次邀请,周伦理和他的团队调研走访高山村,双方逐步建立了合作意向。2018年,在万春镇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高山村村“两委”将村里废弃的养猪场资源盘活,与川农大共建校地深度合作的载体——川农牛科创农庄,这也是四川农业大学以科创赋能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的重要阵地。

2021年9月,川农牛科创农庄投入运行,围绕乡村振兴科创研训、领军人才特训、高端论坛等开展集中集成服务。这里有科创云课堂、科创云超市、乡村振兴领军人才特训中心,还吸引了成渝地区的专家学者、业界大咖汇聚高山村学习交流。

“最重要的是,所有川农大和全国各地最新的农业技术成果和信息都在这里得以汇集,有的是实体呈现,有的是相关信息上传到云平台,农人、专家、农企共享。通过乡村振兴云课堂、云问诊,让深藏在实验室的科技、产业链资源与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川农牛科创农庄负责人刘可成的言语中不无骄傲。

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被搬进高山村的田间地头,农田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专家学者手把手为村民作技术指导,而村集体经济组织也依托川农牛科创农庄每年有了21万元的保底收入,高山村迎来了继续基于科创服务新业态的新发展。

“高山村的村民是很骄傲的,田间地头到处是农业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朱军感慨道。他与团队扎根在高山村的“温江农高园现代水稻科技集成创新和应用”试验基地,带领村民通过“蒜稻轮作”的耕作方式,实现稳产增收。

“以前种出的大米最多能卖到3元一斤,现在依托校地合作,村民们种上了高端水稻品种,产品能卖上12元一斤甚至更高。”颜泽菊说,高山村人均收入已达39300元,“周伦理院长和许多专家,也成了我们高山村的‘新村民’。”

“我们把高山村定位为科创村,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入乡,让这里成为一个农业科技成果的集中转化区。”周伦理说,要努力把高山村建设成农业科创企业聚集的“成渝农高科创第一村”。

强组织  “领路人”带队“双增收”

骑龙村距离雅安市名山城区24公里,作为传统农村,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仅有集体茶园和房屋租赁的4万元。近年来,该村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31.8万元。

“乡村要振兴,建强组织是基础。”雅安市名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赵丽华表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骑龙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在骑龙村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了解,2019年,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骑龙、金狮、延源三村合为骑龙村,本地人詹肇杰当选为骑龙村党委书记。三村合并后,班子是关键,党员干部是重点,尤其是村“两委”换届实行“一肩挑”后,村党委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都有待加强。为此,詹肇杰把打造过硬组织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回引优秀返乡创业农民工和致富带头人,选出本村2名致富带头人、2名优秀农民工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平均年龄降低了10岁,战斗力得到整体提升。

“在詹书记的带领下,‘两委’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团结有力,村里运行越来越顺畅,工作也越干越有劲。”骑龙村党委副书记向锦感受颇深。

骑龙村是典型的丘陵地区自然村,虽然家家户户都有茶园,但种植区域分散,科技含量较低。怎样才能走出适合骑龙村的振兴之路,带领村民致富增收?詹肇杰和村“两委”成员召集大家开会讨论、对接帮扶单位、咨询农技专家、听取村民意见,以茶旅融合为导向,持续推动茶产业提档升级。

随着茶旅产业的融合发展,群众收入提高了,但村集体经济却发展滞后,“囊中羞涩”,“有心办事,却无钱办事”的问题出现了。

为扭转这一局面,詹肇杰组织村“两委”成员外出学习,浙江莫干山在茶园里修建民宿的做法让大家很受启发。回村后,村“两委”商定了“茶海+民宿”的发展思路,同时对全村各类资源进行摸排,梳理出闲置宅基地260亩。接下来,村干部们走村入户,向村民讲清村子的生态资源优势及盘活闲置宅基地的经济效益。最终,骑龙村引进“时间之外”“茶岸”等11家特色精品民宿,与民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帮助民宿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此获得土地溢价。

民宿“时间之外”的老板陈友凤介绍春节房间的准备情况。人民网 朱虹摄

“腊月二十九至大年初五,每晚都是满房;初六至初十,入住率达到70%。”民宿“时间之外”的老板陈友凤开心地说,今年春节期间营收达到10万元,“今年大家都想外出旅行过年,是生意好的直接原因。但过去3年,离不开村上一直帮忙对接客源的支持。”

2022年4月,为进一步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小农户抱团合作的有效路径,詹肇杰对接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民合作社研究中心等部门,启动了雾源合作社市场化改革:村集体出资40.16万元,通过骑龙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以法人股东身份入社入股,占股25%。合作社预计每年收入10万余元,将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

如今的骑龙村村委会挂满了“四川省生态宜居名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的奖牌。今年1月,詹肇杰也被评为2022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詹肇杰说:“未来村‘两委’将进一步优化民宿服务、加强合作社业务拓展,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农民增收。”

兴产业  小葡萄撑起“亿元村”

从眉山城区出发,宽阔便捷的运输路直通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果园村的葡萄也从这里“出发”,销往全国各地。

果园村,地处眉山市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域。这里种植了阳光玫瑰、巨峰等20余个葡萄品种,面积7500余亩,亩均产值达3.5万元以上,年产值2.6亿元以上,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是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名副其实的“亿元村”。

果园村葡萄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永伟的坚持。李永伟 2010年当选为果园村党总支书记,自那时起,他便带领村民选定主导产业,一步步学技术、强基础、树品牌、拓销路。

“当初发展葡萄产业时,村民质疑说:葡萄能当饭吃么?现在,见到他们,我会开玩笑地问:葡萄甜么?”李永伟笑呵呵地说,现在村民们都尝到了种葡萄的甜头,果园村也形成了一条葡萄种植、管理、销售等环节完整的生产链。

说起2022年的收益,果园村种植户张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葡萄品质好,完全不愁卖。”兔年春节前,来自湖北的订单款就打到了张雄的账户,他说:“好多老板,怕到了成熟期再买来不及,年初先把订金付了。”

果园村种植户张雄在葡萄园里忙碌。人民网 朱虹摄

其实,张雄返乡创业也遇到过不少困难,好在村里给了他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帮扶。如今的张雄,不仅成了果园村产业联合党支部书记,还专门为村里的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和产业规划。

张雄家种植了64亩葡萄,除了家人的葡萄园,去年他自己负责的35亩利润达到94万元。“我的葡萄完全不愁销路,上市一个星期可以全部卖光。今年最重要的是种好巨峰和夏黑这两个品种。”张雄说,今年也会在新品种的种植上下功夫。

“近年来,彭山区标准化、设施化、机械化、精细化、智能化种植葡萄,努力打造标志性特色产业。”眉山市彭山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袁敬勇说,彭山始终坚持“大园区小业主”生产模式,划定以观音街道果园村为核心的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按户均30至50亩的标准引进葡萄产业业主,能有效规避种植风险,提高种植效益,“种植户还使用智慧化灌溉设备、监测系统、智能化卷膜系统等科技设备,手机APP能随时随地掌握葡萄的生长情况,精细化管理确保了葡萄的甜度和口感。”

“产业兴了,村子就旺了。”袁敬勇表示,最可喜的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聚起了乡村振兴的人气。

果园村党委书记李永伟组织村民代表、种植大户共聚一堂,为2023年果园村的葡萄产业发展献计献策。人民网 朱虹摄

如今,小葡萄成了大产业,撑起了“亿元村”,绘就了“小康梦”。果园村的村民们说:种中国最好的葡萄,是乡村振兴路上的新目标!

1月29日,春节后上班第二天,四川全省乡村振兴局长会议在成都召开。会上提出,今年全省乡村振兴系统重点在资金项目质效提升、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浙川东西部协作、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全力推进。

带着乡亲们的新愿望,撒下春耕的种子,巴蜀大地的广袤田野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走得更加坚实。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明星

电影